科普|奶粉冲调后的颗粒“漂浮物”是什么?99%宝妈都弄错了!

2021-12-17 小汇

在奶粉喂养过程中,爸妈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新的难点,对于奶粉冲调后有漂浮物的疑问并不少,今天汇滋力营养师就特为大家分享一下“奶液上的‘漂浮物’究竟是什么”,各位宝爸宝妈端上小板凳一起围观吧。


1、黄色/橙色漂浮颗粒


这种漂浮颗粒主要是没有完全溶解小奶块或一些橙色营养素,由于颗粒小,外湿内干,形成类似空心的球状结构,密度变小,受奶液的浮力作用让部分小颗粒漂浮于液面上,颜色的深浅受奶中橙色或黄色营养素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叶黄素、维生素K等含量及物理性状的影响。
当然溶解性好坏不是决定奶粉质量的唯一标准,掌握正确的冲调方式可减少小颗粒漂浮物的产生,这些橙色维生素多不耐高温,为了保存其活性,有的奶粉会在干法工艺阶段才加入,就更容易出现此现象。


2、黑色/褐色漂浮物


黑褐色颗粒物不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,该颗粒叫“焦粒子”或"焦糊粉",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在干粉中就可以见到这些颜色的颗粒,实际上就是乳糖焦化或奶粉粒焦糊化产生的颗粒,之所以会出现黑色颗粒物现象,是由于黑色颗粒物是高温下乳糖和蛋白质发生的一种“美拉德”反应产生的,这两种颗粒都是在喷雾干燥塔中受高温影响变性而生,奶粉粒密度变小且溶解性下降,冲调时有的便会漂浮于液面,不过这种情况在工艺上会有严格把控,你在液面上看到的稀稀拉拉的几粒算是正常现象。


3、白色漂浮物


奶粉冲调静置后你可能发现奶液上有白色的漂浮物,这种漂浮物不能一言概之,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:
①冲调后产生的小气泡
由于在摇晃奶瓶时,奶液中进入空气易产生气泡。虽然不同的奶粉因为工艺、配方、不同季节和地域的奶源差异等原因,使气泡产生的多少和大小不同。由于泡泡终究无法完全避免,就算不产生大的气泡,也可能有小气泡产生。这些细碎的小气泡聚在一起,在液面上就形成了一些白色的小点,不信你细心观察,这些白色的“漂浮物”正是由一个个小气泡组成。
②水温过高蛋白质变性
奶蛋白在水温70℃以上时易变性,形成白色的絮状物,一部分小片状的絮状物就漂浮在液面上,这种白点比较密集,冲调后奶粉挂壁也较严重,适当降低冲调温度就可改善。
③溶解不完全
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,这种白色颗粒分布不均匀,能够明显看到不溶解的白色奶粉颗粒。


4、油状漂浮物


你可能有时会看见奶液上漂浮着一些黄色或乳白色的油晕,别担心,这并不是奶粉被污染了,这种现象与奶粉的脂类成分及生产工艺有关。因为配方奶粉的部分高级脂肪酸是不溶于水的,如DHA、AA、亚油酸、α-亚麻酸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,及饱和脂肪酸OPO等,这些脂肪酸在奶粉冲调后,由于不溶于水可能漂浮于奶液上,有的全脂乳粉可能会呈现出一些黄色的油状物,这是因为全脂奶粉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。


5、透明颗粒物


另外就是喝完奶奶瓶的底部会留有透明的小颗粒,放在嘴里像沙子似的,那种是低聚果糖(FOS),是一种水溶性膳食纤维,不被人体消化吸收,是直接到达大肠的,在肠道内迅速增殖双歧杆菌等有益菌,调节肠道菌群,增强免疫力,保护婴幼儿的健康;低聚果糖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达70.8%,促进宝宝生长发育;还能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和维生素的合成,对宝宝的营养吸收非常有好处,而且只能被肠道细菌吸收利用,不能被消化吸收,宝宝摄入后不易引起肥胖,肠道的益生菌多了可以防治腹泻,防止便秘,所以家长看到瓶底有这种透明小颗粒不要惊慌。

还有一种低聚半乳糖(GOS),是人体有益菌的营养源和有效的增殖因子,抑制有害菌,增强宝宝的免疫力,宝宝的消化功能比较薄弱,在奶粉中添加低聚半乳糖可以改善宝宝的消化功能。